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观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多篇

时间:2023-12-27 13:50:30
观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多篇[此文共6344字]

[摘要]观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以新的视角塑造周恩来形象,并且在中国电影中第一次全景展示了三年自然灾害那段独特的新中国历史,在历史揭秘、与当下观众的诉求对接以及情感类型的营造等方面取得突破,引发了当下观众的共鸣。说到这里,同学们知道怎么写观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吗?了解相关精彩内容请参考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文章:观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观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1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讲述了1961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总理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深入调研四个昼夜的故事。影片围绕周总理实地调研解决群众挨饿问题为主线,深入细节,在歌颂了总理与群众鱼水情深,引人落泪的同时,也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百态众生,发人深省。

事实与欺骗的矛盾在影片中显得尤为突出,看过影片的人大多都会觉郭凤林可恨,掩盖百姓忍饥挨饿的事实,可又可怜可爱,通过善意的谎言义正言辞的说“咱老区人民不能给国家添堵”。但粉饰太平不能带人民走出水深火热,深入调研才能了解民生疾苦。知民意方能解民忧,正如总理说的“不了解你们的真实情况,我们拿什么调整政策啊?”“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可调研需要方法,谈话是一门艺术,如果群众只把周总理当成图片上的人,那么只能去敬仰,群众把周总理当成活生生的人,才会卸下心防聊生活的苦楚,人民公社的去处。因此,周总理跟连弟奶奶聊,跟 ……此处隐藏5557个字……人格特质则相当困难。而四个昼夜的故事则出神入化地雕刻了周恩来“抚慰山河”的伟大人格。“抚慰山河”这种人格是内在的、连续的、主客观融合的,是有山性有水性的、将人格与事业整齐划一的,是宏大与细微的融合,是自我与人民的契合。影片中,周恩来通过四个昼夜对民情的体察,对社情、党群关系的洞察,对自己内心的检索,终于掌握了最真实、最有民意基础的基层情况与农民的心愿,再经过组织程序及时有力地纠正了脱离农村发展实际的吃大锅饭等盲目现象。影片活化了那个时代的农村景象、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精神面貌。老党员郭百岁、党委书记郭凤林、不满的农民张二廷、老奶奶以及连弟等人物身上都透着历史与时代的气息。正是这种对历史生活的本质把握和再现,活化了周恩来的生活场景、历史氛围以及人物关系,使得周恩来的形象富有生活与时代的质感,凸显出他“主动而不主观,主持而不主宰”的人格特质,亦即一种“抚慰山河”的伟大品格。

陈力导演继续着重大题材《谁主沉浮》、《湘江北去》的宏大叙事之艺术追求,同时,又探索完成了本片的艺术突破。影片质朴、大胆、深刻地做了社会与历史的揭示,同时,将笔墨与镜像聚焦在周恩来的情感细节与心灵性格。其娴熟的电影叙事使影片故事清晰而背景复杂,社会与人物的关系单纯而多重交结。这是影片成功的艺术之道。孙维民的表演“外冷内热、不事张扬”,是一次伟大的心灵与人格的攀登。周恩来的情怀、胆识、洞察力、原则精神、灵活性,在紧张而清晰的戏剧矛盾中,被演绎得惟妙惟肖。演员在表演上对人物内心节奏的把握得当,同导演一道成功完成了影片叙事的张弛有度、扣人心弦。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因为抓住了人物的性格与灵魂,抓住了历史与人物的结合点,所以实现了电影艺术对历史的表达,活化了历史。

观后感5篇
《观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多篇[此文共6344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3 美联文秘网 www.yibeikafei.com 版权所有